5月12日,以“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漁博會)在安徽合肥市舉辦,會議旨在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近年來,全國各級漁業主管部門、涉漁科研所和高??萍脊ぷ髡哌\用科技手段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中一些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科技問題。希望本屆漁博會響應政府號召,匯聚行業力量,為產業科技供需對接提供平臺?!鞭r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致辭中表示,漁業不僅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農林牧漁業中最有增長潛力的產業,大會將展示全國現代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有利于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漁博會特別設立了展示中心,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吸引了全國450余家參展單位,參展產品多達萬余種。館內特設漁業科技及智慧漁業、水產加工及冷鏈倉儲、水產養殖及種苗、水產飼料及添加劑、預制菜品及團餐產業、海洋及休閑漁業和安徽漁業等多個展區。其中,“物聯網技術”“智能看護系統”“無人機巡航”“循環水系統”“微生物菌劑”等高科技設備、先進養殖技術和制劑備受關注?!拔覀冡槍O業循環水養殖智能管控研發了集數據、檢測、智能控制為一體的智能采集控制柜。養殖戶只需投入兩萬多元就可以對養殖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量化分析,提高了漁業養殖的精準性、科學性。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打開知名度,將產品推廣大更多區域?!北本┤A通信聯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崔旭和記者介紹。
除了先進的養殖設備,漁業科技團隊也為此次大會注入強大動力。展館設立的漁業科技展區及智慧漁業展區內匯聚了多個高??蒲袌F隊的最新漁業科學技術成果,如中國水科院的“湖庫水生態保護與生態漁業技術”、廣東海洋大學的“金錢魚高效養殖技術”、浙江海洋大學的“馬口魚高效健康養殖技術”、上海海洋大學的“耐鹽堿羅非魚選育與推廣應用技術”等展位熱鬧非凡,一個個先進成果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漁業發展史就是鮮活的科技進步史?!敝袊a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祥明在《中國漁業科技發展戰略》的主題報告中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不僅解決了“吃魚難”問題,還實現了養殖品種和結構的優化,推動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不斷努力之下,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升,2022年達到63.5%,科技創新無疑是是引領和驅動中國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以資源消耗、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仍占較大比重,加之我國資源環境等剛性約束越來越強,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科技和設施裝備水平不高,自主可控的重大品種缺乏等問題正在制約我國漁業的產業發展。
“我國在大型增養殖設施數字化設計、水動力安全評價、智能化管理、養殖種類等關鍵技術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想要補上短板,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務必要用好科技力量?!睘樨瀼芈鋵嵈笫澄镉^,破解當前發展難題,林祥明提出6大戰略方向。他表示,下一步,水產種業科技要加快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運用;漁業裝備研發要實現高度智能化與全面機械化;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要實現生態系統水平上的可持續產出;漁業信息技術創新要利用好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漁業資源利用要以生態優先兼顧精準高效為目標;水產加工科技創新要做到綜合利用與營養健康。